主观的英语怎么说?最直接、最标准、你能在任何一本词典上找到的答案,就是 subjective。
好了,问题回答完了。
但如果你真的只想知道这一个词,那你现在就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。因为语言这东西,从来就不是“一个萝卜一个坑”的简单游戏。你如果真想把英语说得地道,说得有血有肉,而不是像个磕磕巴巴的翻译软件,那我们就得聊点 subjective 之外的东西。
坦白说,subjective 这个词,在日常口语里,用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少。它太……太“书面语”了。你跟一个老外朋友聊天,评价一部电影,你来一句 “Well, my subjective opinion is that this movie is terrible.”,对方听了估计会愣一下。不是说他听不懂,而是这感觉太怪了,就像你跟邻居大妈聊天,张口就是“关于您昨日于菜市场采购之白菜,其品质在下窃以为有待商榷”……懂我意思吧?太装了,太生硬了。
那地道的主观,到底是怎么表达的?这得分场景,得看你想表达的是哪种“主观”。
场景一:单纯表达“我觉得”、“我认为”
这是最常见的情况。我们说“这只是我的主观想法”,其实潜台词就是“别杠,我个人就是这么看的”。这种时候,扔掉那个又长又拗口的 subjective 吧,一堆简单又自然的表达在向你招手:
- Personally, I think… (我个人认为……)
- In my opinion… / In my humble opinion (IMHO)… (在我看来……/恕我直言……)
- The way I see it… (从我的角度看……)
- If you ask me… (如果你问我的话……)
- I feel like… (我感觉……)
比如你看完一部争议很大的电影,像《沙丘》。朋友问你怎么样。你完全可以说:“Personally, I think it’s a masterpiece, but I can see why some people find it boring.” 看,多自然,多舒服。你把 personally 这个词一放,就已经清清楚楚地画出了“这是我的地盘,我的观点”这条线。根本用不着那个听起来像在写学术论文的 subjective。
场景二:当“主观”带有贬义,指“偏见”、“不公正”
这个就有意思了。有时候我们说“你太主观了!”,那可不是在跟你讨论哲学,而是在指责你“有偏见”、“拉偏架”。这时候,subjective 就更不顶用了,因为它太中性了。你需要的是更有火药味的词。
-
biased:这个词简直是为这个场景量身定做的。它直接就戳中了“偏心、有成见”这个痛点。
一场球赛,裁判的判罚明显偏向主队,你气得拍桌子,嘴里喊的绝对是:“The referee is so biased!” (这裁判太偏心了!)而不是 “The referee is so subjective!” 后者听起来像是在夸裁判有自己的艺术判断。
-
one-sided:指“片面的”。当一个人只听一方的说法,或者只看问题的一个方面时,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看法是 one-sided。
比如,一篇新闻报道,通篇都在夸一个公司,对它的问题却闭口不谈。你就可以评价说:“This report is completely one-sided.” (这报道完全是片面的。)它精准地表达了那种“不全面、不客观”的主观。
-
partial to:这个词组也很好用,意思是“偏爱……,对……有偏见”。
比如,“He’s always partial to his youngest daughter.”(他总是偏爱自己的小女儿。)
你看,从 biased 到 one-sided,这些词的情感色彩和指向性都比一个笼统的 subjective 要强得多,也准确得多。
场景三:审美、口味等“纯个人”领域
聊到艺术、音乐、美食,这就进入了“主观”的绝对领域。这里没有对错,只有喜欢和不喜欢。这时候,英语里有一些特别传神的说法。
-
It’s a matter of taste. (这是个品味问题。)
这简直是万金油。香菜好吃吗?榴莲香不香?一部文艺片是不是佳作?别争了,It’s a matter of taste. 一句话终结所有争论。它传递的信息是:这事儿没有客观标准,全凭个人喜好。
-
To each their own. (各有所好。)
这也是一句高频俗语。你喜欢摇滚,我喜欢古典,他喜欢说唱。To each their own. 谁也别说服谁,大家各自安好。这句话里透着一种通透和豁达。
-
It’s not my cup of tea. (那不是我的菜。)
一个非常英式的、委婉的表达不喜欢的方式。朋友热情邀请你去看恐怖片,但你实在没兴趣,就可以说:“Thanks, but horror movies are not really my cup of tea.” 比直接说 “I don’t like it” 要优雅得多。
所以你看,当我们中文里用一个模糊的“主观”来涵盖所有这些情况时,英语却把它分解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是在表达个人观点?还是在批评对方偏颇?抑或是在讨论纯粹的个人喜好?不同的场景,有不同的“武器库”。
语言的魅力,就在这“模糊”与“精准”之间
我曾经跟一个美国朋友聊起过这个。我当时也是个抱着词典的“学院派”,总觉得用词越“大”、越“准”,就越牛。有一次我们讨论某个政策,我说了一句 “My subjective analysis is…”,他当时就笑了,不是嘲笑,是觉得很有趣。他告诉我,他们平时根本不这么说话,除非是在写论文或者进行非常正式的辩论。
他打了个比方,说 subjective 就像手术刀,非常精准,但你不会用手术刀来切菜。切菜,你用菜刀就行了。“In my opinion”、“I think” 就是那些日常的菜刀,好用,顺手。而 “biased” 就像一把锤子,是用来抨击不公的。“It’s a matter of taste” 呢,则像个休战牌,大家一亮出来,就鸣金收兵,喝酒聊天。
从那天起我才慢慢明白,学语言,远不止是背单词那么简单。更重要的是去感受每个词的“温度”、它的“社交属性”。有些词是冰冷的、中立的,有些词是滚烫的、带有攻击性的,还有些词是温和的、用来打圆场的。
所以,下次当“主观”这个词从你脑海里冒出来的时候,请一定多停留三秒钟。问问自己:
我到底想说什么?
我是在陈述一个谦虚的个人看法吗?
我是在指责别人不公正吗?
我是在说“萝卜青菜,各有所爱”吗?
想清楚了,再去你的“英文武器库”里,挑选那件最称手的兵器。这,才是把语言学“活”了的真正模样。这比单纯知道一个 subjective,要酷得多,也实用得多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