娜娜的英语,就是 Nana。
一个听上去几乎是完美音译,每个音节都严丝合缝地对上了,挑不出一丝毛病的名字,却恰恰是所有纠结、尴尬和身份认同小地震的震源。这事儿,说大不大,说小也真不小。它就像一根扎进指甲缝里的小木刺,平时你感觉不到,可一旦跟人握手,或者敲击键盘,那股尖锐的、别扭的刺痛感,就幽幽地冒出来,提醒你它的存在。
所以,当有人问“娜娜英语怎么写”时,我脑子里蹦出来的,从来不是那四个简单的字母。我看到的是一个画面,一个典型的中国女孩,我们暂且就叫她娜娜吧,站在一个挤满了金发碧眼老外的派对上,手里端着一杯颜色可疑的鸡尾酒,局促不安。有人友好地走过来,问她叫什么。她深吸一口气,用尽在“新东方”和“华尔街英语”学到的所有发音技巧,清晰地吐出:“My name is Nana.”
然后呢?然后就是那个经典的、我见过无数次的表情。对方的脸上会闪过一丝零点几秒的困惑,紧接着,那困惑被一种了然于心的、甚至带点温情的笑容所取代。他们会说:“Oh, Nana! That’s sweet. Like my grandma.”
Grandma。外婆。奶奶。
轰的一声,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娜娜的世界里炸开了。
她是谁?她是一个二十出头,穿着Zara最新款小碎花裙,喷着Jo Malone蓝风铃香水,会为了抢一张音乐节门票熬到半夜,朋友圈里一半是Livehouse现场一半是猫咪视频的,活生生的,年轻的,中国的,娜娜。她名字里的“娜”,是婀娜多姿的娜,是充满了少女幻想和东方美学想象的娜。在国内,当人们喊她“娜娜”时,声音里带着亲昵,带着一种对柔美女孩的天然设定。这是一个听上去就该配着长发和白色连衣裙的名字。
可是在这一瞬间,在大洋彼岸的这个派对上,她成了一个慈祥的、满脸皱纹、会烤苹果派的形象。她的名字,在一秒钟内,跨越了五十年的光阴,直接把她送进了养老院。那种感觉,怎么形容呢?大概就是你精心打扮去参加化装舞会,以为自己是白雪公主,结果一进门,所有人都热情地夸你:“嘿,你看,你扮演的这个小矮人可真像啊!”
这就是 Nana 这个名字的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一个文化陷阱。在英语世界里,Nana 压倒性地、无可辩驳地,是人们对祖母辈的亲切昵称。它自带一种温暖的、家庭的、甚至有点过时的光环。它闻起来像刚出炉的饼干和樟脑丸的混合味道。它不是一个年轻女孩会主动选择的名字。所以当一个亚洲面孔的年轻女孩自我介绍叫 Nana 时,那种反差感带来的冲击,是真实存在的。
当然,事情还没完。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拉回到亚洲,特别是深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的一代人,提到 Nana,脑海里会立刻弹出另一个惊天动地的意象——日本漫画家矢泽爱的不朽神作 《NANA》。
这下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了。
这里的 Nana,是两个人。一个是追逐着爱情来到东京的、天真烂漫、被叫做“小八”的小松奈奈(Nana Komatsu)。她甜美、依赖、有点爱哭,像一只永远在寻找主人抚摸的小狗。她的形象,某种程度上,和中国语境里那个“婀娜多姿”的娜娜,有那么一丝丝重合。她们都代表着一种传统的、需要被呵护的女性魅力。
但另一个,是那个一头利落短发,画着烟熏妆,在舞台上用嘶吼的歌声震慑全场的朋克女主唱,大崎娜娜(Nana Osaki)。她独立、坚强、孤傲,像一朵在暗夜里独自绽放的黑色莲花。她的存在,彻底颠覆了“娜娜”这个名字可能附带的一切柔美联想。她让 Nana 这个词,充满了摇滚、叛逆和决绝的味道。
所以你看,一个简单的 Nana,背后竟然站着至少三个截然不同的人格:慈祥温暖的 美国老奶奶,甜美可人的 日本小公主,还有酷到骨子里的 朋克女王。
这三个形象,像三股不同方向的力,撕扯着这个名字,也撕扯着每一个名叫“娜娜”的中国女孩在走向世界时,试图建立的自我认同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办?
如果你就是那个“娜娜”,面临着要给自己起个英文名的困境,这简直就是一道开放性的哲学题。
选择一:硬刚到底,就叫 Nana。
这是一种姿态。一种“我就是我,我的名字由我来定义”的姿态。当老外说“像我奶奶”时,你可以微笑着告诉他:“That’s cool. In my culture, it means graceful and beautiful.” 你用你的存在,去给这个词注入新的含义。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一点点“老娘不在乎”的朋克精神,非常大崎娜娜。每一次自我介绍,都成了一次小小的文化输出。代价是,你可能需要不厌其烦地解释,而且总会有人在背后默默地把你归类到“那个叫着奶奶名字的中国女孩”。
选择二:微调,曲线救国。
这是最常见也最聪明的做法。保留“娜”的发音核心,但换一个在英语世界里更通行的壳。比如 Anna,发音相似,经典、优雅,不会出错。比如 Nancy,听起来也很接近,带点复古的俏皮感。或者更现代一点的,Nina?既保留了N音的开头,又完全避开了“奶奶”的雷区,听上去还很别致。这是一种文化上的“转译”,而不是生硬的“直译”。你保留了自己的一部分,又巧妙地融入了对方的语境。这很小松奈奈,懂得变通,追求和谐。
选择三:彻底告别过去,重塑新生。
有些人觉得,英文名,就是一个全新的身份。为什么非要和中文名扯上关系?“娜娜”只是父母给的代号,而在新的语言环境里,我可以成为任何人。于是,她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性格,选择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名字。如果她觉得自己很酷,她可能叫 Zoe 或者 Ruby。如果她觉得自己很文艺,她可能叫 Chloe 或者 Iris。这个新的名字,是她自己为自己颁发的勋章,是她想向世界展示的那个自己。这无关对错,只关乎选择。
说到底,“娜娜英语怎么写”这个问题,根本就不是一个关于拼写的问题。它是一个关于“我是谁”以及“我希望你如何看我”的问题。
名字,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符号。它是一个容器,装满了我们出生时家人寄予的期望,成长中学到的文化内涵,以及我们自己赋予它的独特气质。当这个容器要漂洋过海时,它必然会和新的海水发生化学反应。可能会产生美丽的泡沫,也可能会被腐蚀得面目全非。
所以,那个在派对上局促不安的娜娜,她接下来的人生,可能会因为如何处理 Nana 这个名字,而走向完全不同的岔路。她可能会在一次次的解释中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,也可能会在一次次的尴尬中选择一个更“安全”的名字,从而更顺畅地开启她的新生活。
无论哪一种,都是她自己的战争与和平。
而我们这些旁观者,下一次再遇到一个叫 Nana 的中国女孩时,或许可以收起那句“像我奶奶”,而是真诚地问一句:“It’s a beautiful name. What does it mean in your culture?”
我想,这会是一个好得多的开始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