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择题的英语,直截了当就是 multiple-choice question。
在日常交流或者非正式的教学场景里,你很少会听到有人一板一眼地把这个全称说完。太啰嗦了。通常,大家会直接说 multiple choice。比如老师会说:“Okay, let’s move on to the multiple choice section.”(好了,我们来进行选择题部分。)或者一个学生问另一个:“How did you do on the multiple choice?”(你选择题做得怎么样?)你看,这个词组自己就能当名词用。
还有一个更“行话”一点的说法,尤其是在试卷分析、教育研究这种稍微专业点的领域里,人们喜欢用缩写:MCQ。三个字母,干净利落,代表的就是 Multiple-Choice Question。你要是跟一个国外的朋友聊考试,甩出一个 MCQ,对方大概率能立刻明白你在说什么,甚至会觉得你挺地道。
但仅仅知道这个名字,就像只认识了一个人的名片,你根本不了解他的脾性。选择题这玩意儿,它的灵魂可全在细节里。
那个让你抓耳挠腮、反复阅读的题目部分,我们称之为题干,英文是 stem。它是一切的起点,是一切纠结的源头。而底下那几个让你在B和C之间反复横跳、怀疑人生的选项,统称为 options 或者 alternatives。听起来很中性,对吧?可实际上,它们个个都不是善茬。
在这些 options 里,只有一个是你的“真命天子”,那个正确的答案,我们叫它 key 或者干脆就是 the correct answer。而剩下的那几个呢?它们可不是随便凑数的路人甲乙丙。它们有一个非常传神的名字,叫做 distractors。你看这个词,distract,分心、干扰。所以 distractors,就是“干扰项”、“迷惑项”。它们的使命,就是让你分心,把你引向错误的深渊。一个优秀的出题人,绝对是一个制造 distractors 的大师。他会把最常见的错误认知、最容易混淆的概念,精心包装成一个看起来无比正确的选项,放在那里,对你进行无声的嘲讽。
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?灯火通明的自习室,或者鸦雀无声的考场,指尖的汗,滴答作响的钟,还有那道题……怎么看B都对,但C好像也隐藏着什么玄机。A和D明显是来打酱油的,这谁都看得出来。于是你祭出了我们从小用到大的屠龙技——“排除法”,英文叫 process of elimination。你划掉了A,划掉了D,然后在B和C的战场上,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战。这已经不是在考知识了,这是在考你的心态,考你对出题人险恶用心的揣摩。
这还不算完。最令人发指的,是那种允许多选的选择题,multiple-response question。它会冷冰冰地在题干后面加一句:“(Select all that apply)”——“选出所有适用项”。这简直就是噩梦。你选了一个,心里没底;选了两个,开始怀疑人生;选了三个,感觉自己已经疯了。它不像单选题那样,给你一个虚假的确定性。它把所有的不确定性,赤裸裸地摊在你面前。
说到底,从国内折磨我们多年的四六级,到为了出国梦必须啃下的托福(TOEFL)、雅思(IELTS),再到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(GRE)或者商学院入学考试(GMAT),MCQ 简直就是一道横亘在全球学子面前的标准化大山。它不关心你的思考过程有多么精彩,不关心你的论证有多么严谨,也不关心你为了得出结论熬了多少夜。
它在用一种最粗暴、最高效的方式,量化你的知识。对,就是量化。没有过程,只有结果。你的铅笔在答题卡上涂下的那个小小的黑色方块,就是你的一切。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。all or nothing,要么全拿,要么一分没有。
有时候我甚至觉得,multiple-choice question 这个词组本身就带有一种奇特的讽刺感。Multiple-choice,多重选择。它给了你选择的幻觉,A、B、C、D,四个选项排列在那里,仿佛命运的四个平行岔路口。但实际上,真正的“选择”只有一个,那就是通往正确答案 key 的那条路。其他的 distractors,不过是精心布置的舞台布景,看起来很美,但你一走进去,就发现后面是墙。
这是一种被限制的自由。
当然,在实际的交流中,你还会听到一些更口语化的表达。比如有人会说 “the A, B, C, D questions”,这种描述非常形象,一听就懂。或者在讨论某个具体问题时,会直接说:“For question 5, which option did you pick?”(第五题你选了哪个选项?)这里的 option 就直接代指了那个你选择的答案。
但话说回来,生活本身,又何尝不是一道道无穷无尽的 multiple-choice question 呢?只不过,生活这道题,stem 总是模糊不清,options 远远不止四个,而且常常在你还没看清的时候就稍纵即逝。更要命的是,它没有官方认证的 key,也没有善意提醒你这是陷阱的 distractors。
我们用尽全力,运用我们毕生所学的 process of elimination,最终做出的那个选择,很久之后回头看,可能才发现,最佳答案,其实是那个我们一开始就排除掉的选项。
甚至,很多时候,none of the above(以上都不是)才是常态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