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把学英语这事儿,拉回到我们学语文的那个频道上。
对,你没听错。就是用我们从小到大,被语文老师“折磨”得死去活来的那种方式,去读英语。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,甚至有点“以毒攻毒”的荒诞感,但我跟你讲,这可能恰恰是戳破那层窗户纸,让你真正开窍的 “命门” 所在。
我们是怎么学英语的?想一想。抱着一本单词书,从A开始背,abandon,ability,able……背到天昏地暗,结果呢?一篇文章里看到个熟词,还是只认识那个最常用的意思,稍微换个语境就抓瞎。我们被语法规则捆得死死的,主谓宾定状补,虚拟语气倒装句,分析得头头是道,一张嘴,还是磕磕巴巴的“This is a book”。我们把英语当成了一门纯粹的、冰冷的 “学科”,一个需要攻克的堡垒,一堆需要记忆的符号。
现在,切换频道。想想我们是怎么上语文课的。
老师拿着一篇鲁迅的文章,会不会让我们把里面的生字抄一百遍?会,但那只是起点。紧接着,老师会问:“鲁迅先生在这里,为什么用‘似乎’这个词?去掉行不行?”“他连用三个‘笑’,是为了表达什么?这三种笑,情绪上有什么递进和不同?”“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,你再品一品,作者这句话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无奈和悲凉?”
看到了吗?这就是关键的区别。学语文,我们不仅仅是在“记”,我们是在 “品”,在 “咂摸”,在 “拆解”,在试图钻进作者的脑子里,去感受他落笔时的心跳和呼吸。我们学的是文字背后的 “人”,是情绪,是画面,是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但一旦抓住就通体舒畅的 “语感”。
所以,语文书怎么读英语?答案就是:用这种 “品” 的精神,去对待英语。
第一步,像抠字眼一样去“死磕”单词。
别再满足于“get = 得到”这种粗暴的对等了。这简直是对语言的侮辱。下次你再遇到一个像“get”或者“run”或者“set”这种“小词”,别放过它。把它当成语文课上的一个“重点字词”去研究。
打开一部好点的英英词典,比如牛津、朗文,别怕看英文解释。你就看吧,一页一页地看。你会发现,“run”这个词,除了“跑”,还能是“经营”一家公司(run a company),可以是鼻子“流”鼻涕(my nose is running),可以是颜色“褪色”(the colors run),可以是竞选(run for president),可以是法律“生效”(the lease runs for a year)。
这是什么概念?这就好比我们小学时学的多音字、多义字“行”(háng / xíng),你只有在具体的“银行”“不行”“一行字”里,才能确定它的身份。英语的这些小词,就是它的 “多义字”。你要做的,不是背诵它的几十个中文意思,而是去感受它在不同 “场景” 里的那种动态、那种感觉。去读大量的例句,去想象那个画面。当你能在一个句子里,脱口而出用上“run”的一个不那么常见的意思时,这个词,才算开始真正被你 “占有” 了。这过程,就是一个 “死磕” 的过程,很慢,但极其有效。
第二步,像分析段落大意一样去“解剖”句子。
忘掉你脑子里那些“主干”“从句”的僵硬标签。拿到一个长难句,先别急着去套语法公式。你先像一个侦探,或者一个读者,去感受它。
这个句子的 “画面感” 是什么?谁是主角?他在干嘛?他的动作是激烈的还是平缓的?整个句子的情绪是积极的,还是消极的,还是中立的?
举个例子,比如《经济学人》里的一句话。你不要一上来就找主语谓语。你先读两遍,哪怕半懂不懂,试着在脑子里把它“演”出来。哦,这句话好像在说,一个科技公司,它因为某个政策,市场份额……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?它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动词?是plummet(暴跌)还是soar(飙升)?这两个词给你的感觉一样吗?plummet是不是带着一种失重感、一种无可奈verge的坠落?而soar则充满了力量和希望?
你看,这就是语文课上老师带我们分析修辞手法的路子。我们不是在学语法,我们是在学 “表达”。学作者是如何用一连串的词语,像搭积木一样,搭建起一个复杂的、充满细节和情感的意义。当你能感受到一个长句子里那种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流动时,语法自然就内化成你的本能了。
第三步,像理解“作者意图”一样去理解文化。
这是最高级,也是最有趣的一步。
语文课上,我们读《背影》,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,父子关系的含蓄表达;我们读唐诗宋词,要了解平仄格律,了解当时的典故和风俗。否则,你读到的只是文字的躯壳,感受不到它的灵魂。
英语,更是如此。
为什么别人打个喷嚏,你要说“Bless you”?这背后是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的阴影。为什么美国人见面打招呼说“What’s up?”,你回答“Not much”就行了,没人真想知道你具体在忙啥?这是一种文化上的 “社交脚本”。为什么他们在电影里,总是在厨房的水槽边上发生重要的对话?这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体现。
这些东西,语法书里没有,单词书里更没有。它们藏在电影里,藏在美剧里,藏在播客里,藏在小说里,藏在和每一个真实的人的对话里。你要像一个人类学家一样,带着好奇心去观察、去提问、去理解。当你开始明白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,而不是那么说的时候,你才真正开始触摸到这门语言的脉搏。你学到的,就不再是孤立的句子,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“文化场景”。
把英语从冰冷的考试科目,还原成一门热气腾腾的、有血有肉的 “语言”。别怕慢,别怕“笨”。我们当年学语文,不就是靠这种“笨功夫”吗?一遍遍地朗读,一遍遍地揣摩,把一篇《沁园春·雪》背得滚瓜烂熟,那种豪情壮志就刻进了骨子里。
现在,你也去这样“读”一篇你喜欢的英文演讲稿,去“读”一本你着迷的英文原版小说。用我们最熟悉、最擅长的 “语文思维”,去对待英语。你会发现,这不再是一场苦役,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冒险和解谜。
你的语文书,早就把学好一门语言的秘密,全教给你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