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考勤”的英语,最直接的那个词,就是 attendance
。
但你信我,如果你真跟老外同事或者老板只聊这个词,八成会陷入一种……诡异的安静。因为在实际的工作场景里,这个词的出场频率,远比你想象的要低。
这词儿太书面了,太HR了。它是一个结果,一个冷冰冰的、记录在案的状态,而不是我们每天早上冲进电梯、在最后一秒把手指按在打卡机上那个充满挣扎和心跳的动作。
所以,别再纠结“考勤”这个大而无当的词了。想把这事儿聊明白,你得深入到动作和场景里去。英语这门语言,在描述具体动作上,有时候比中文要“计较”得多。
咱们来掰扯掰扯,在真实的工作世界里,考勤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用英语活起来的。
核心动作:打卡
这才是灵魂所在。你每天做的不是“考勤”,而是“打卡”。这个动作,在英语里有几个非常地道的说法。
Clock in / Clock out
这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。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古早的打卡机,“咔哒”一声,在纸卡上印下一排时间。这个“clock”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绝佳例子,充满了工业时代的画面感。
- “Damn, I forgot to
clock in
this morning!” (靠,我今早忘打卡了!) - “What time do you usually
clock out
?” (你一般几点下班打卡?)
这种说法非常普遍,即便现在没人用那种老式打卡钟了,这个短语依然生命力旺盛。它已经内化成了“开始计薪工作”和“结束计薪工作”的代名词。说clock in
,对方脑子里立刻就能浮现出你开始上班的那个状态。
Punch in / Punch out
和clock in/out
几乎可以互换,意思一模一样。Punch
,就是“打孔”那个动作,同样源自于老式的打卡机,需要在卡片上打个孔来记录时间。听起来比clock in
更带劲儿,更有力量感。
- “Let’s grab a beer after we
punch out
.” (下班打完卡去喝一杯呗。)
虽然现在都是指纹、人脸或者APP了,但这种带着历史尘埃的词汇,反而显得你很懂。
Check in / Check out
这个说法就现代多了,科技感也更强。如果你的公司用的是钉钉、企业微信或者其他什么办公软件,在手机上点一下那个签到按钮,这个动作就更适合用 check in
来描述。它没有clock
或punch
那么强的“劳工”意味,感觉更轻盈、更灵活。
- “Just
checked in
on the app. Time for coffee.” (刚在APP上签到完,整杯咖啡先。) - 很多酒店入住退房也是用这个,所以语境很重要,但在办公软件的语境下,大家都能明白。
Sign in / Sign out
这个就更具体了,特指“签字登记”的动作。如果你的公司前台放着一个本子,需要你每天上班、下班都签个名,那这个动作就是 sign in
和 sign out
。在一些管理没那么严格,或者临时访客登记的场景里,这个说法更常见。
- “Don’t forget to
sign out
on the logbook before you leave.” (走之前别忘了在登记本上签退。)
看到没?光是一个“打卡”的动作,根据工具和年代感,就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。这才是活的语言。
名词概念:从记录到系统
现在我们回到名词。如果你非要讨论“考勤”这个概念本身,那就要看你想表达的是什么。
Attendance
前面说了,这是最官方、最书面的词。它通常出现在HR的报告、公司的规章制度或者年终评估里。
- “Your
attendance
record for this quarter is unsatisfactory.” (你本季度的考勤记录不理想。)—— 这话从HR嘴里说出来,你就要小心了。 - “The company has a strict policy on
attendance
.” (公司有严格的考勤制度。)
它强调的是“出勤率”这个结果。你日常跟同事聊天,绝对不会说:“Hey, how’s your attendance today?” 这听起来就像机器人。
Time and Attendance System
这是一个更具体的词组,特指“考勤系统”。就是那个记录你几点来、几点走、请了几天假的软件或硬件系统。当你要跟IT部门或者HR讨论考勤系统本身的功能时,这个词组就派上用场了。
- “We are installing a new
Time and Attendance system
next month.” (我们下个月要装一套新的考勤系统。)
Timesheet
这个词,对于很多项目制或者按小时计薪的打工人来说,简直是每周的噩梦。它指的是“工时表”。你需要手动填写你每天在哪个项目上花了多少个小时。这虽然不完全等同于“打卡”,但它也是记录工作时间的一种方式,是广义“考勤”的一部分。
- “I have to submit my weekly
timesheet
by Friday.” (我必须在周五前提交我的周工时表。) - “Filling out the
timesheet
is the most boring part of my job.” (填工时表是我工作里最无聊的部分。)
状态描述:迟到、早退、摸鱼
考勤当然不只是“在”或“不在”,它还包含了一系列状态。
- 迟到:最常见的说法是
be late for work
。如果你想说得更生动点,可以说running late
(正在迟到的路上)。在正式的报告里,HR可能会用tardy
这个词,它比late
更书面,有点“记过”的意思。 - 早退:就是
leave early
。简单直接。 - 请假:一般是
ask for a day off
(请一天假),或者更具体的take a sick leave
(请病假),take a personal day
(请事假)。 - 出勤/缺勤:最简单的就是
present
(出勤) 和absent
(缺勤)。这通常用于点名,比如开会时,“Is everyonepresent
?” - 在家办公 (WFH):这几年火起来的新常态。全称
Work From Home
。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表达了。“I’mWFH
today.” 一句话就交代了你的工作地点和状态。
场景串联:把这些词用活
想象一下,你跟一个外国同事的对话,就能看出这些词是怎么在真实语境里流动的。
你早上慌慌张张跑到工位,对旁边的同事说:
“Phew, barely made it. I clocked in
at 8:59. The traffic was insane.”
(“呼,险些迟到。我8点59分打的卡。路上堵得要死。”)
下午,你看到HR发了全员邮件,标题是 “Reminder: New Attendance
Policy Effective Next Monday”。你点开一看,里面说以后迟到(being tardy
)要扣奖金。
快下班时,老板过来问:“Hey, can you stay a bit longer to finish this? I know you usually clock out
at 6.”
(“嘿,能稍微加会儿班把这个弄完吗?我知道你一般6点就下班打卡了。”)
而你需要填 timesheet
的朋友可能会抱怨:
“Ugh, I spent an hour just trying to remember what I did on Monday to fill out my timesheet
.”
(“烦死了,我花了一小时才想起来周一干了啥,就为了填那个工时表。”)
你看,整个关于“考勤”的对话,attendance
这个词本身可能一次都不会出现。出现的是那些充满了动作感、场景感和生活气息的词汇:clock in
, tardy
, timesheet
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,“考勤”英语怎么说?
答案是 attendance
。但真正让你在职场里听起来像个“自己人”的,绝对不是这个词。而是你能不能根据具体的场景,自如地切换使用 clock in
,punch out
,check in
,timesheet
这些更鲜活、更地道的表达。
语言,真的就是文化的倒影,不是吗?它反映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,而是一整套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。搞懂了这些,你才算真正搞懂了“考勤”在英语世界里的含义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