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的“中国英语”读音,其实不是一个标准,它更像是一系列受我们母语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发音特点的集合。这不是对错问题,而是一个现象。几乎每个学英语的中国人,不管水平高低,都会有其中一两种特点,这很正常。核心原因就一个:我们的大脑习惯了用拼音的逻辑去“拼读”英语单词。
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,汉语拼音的音节结构和发音方式,跟英语差得太远了。汉语里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,结构简单,通常是“声母+韵母”。但英语里,一个单词里可以塞好几个辅音,比如 “strengths”,这里面 /str/ 和 /ŋθs/ 这种辅音组合,在汉语里根本不存在。我们看到这种结构,第一反应就是把它拆解成我们熟悉的东西,或者干脆省略掉一些我们发不出的音。
下面我们具体拆开来看,中国英语的发音特点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。
第一,最经典的问题:th 音。
英语里有两个 th 音,一个是清辅音 /θ/(比如 think, three),一个是浊辅音 /ð/(比如 this, with)。汉语里没有这两个音。我们的舌头不知道该往哪放。
所以我们下意识地找替代品。
对于 /θ/,最常见的替代品是 /s/。于是 “think” 就变成了 “sink”,“three” 就变成了 “sree”。有些人会用 /f/ 来代替,把 “three” 读成 “free”。
对于 /ð/,我们常用 /z/ 来代替。于是 “with” 就变成了 “wiz”,“this” 就变成了 “zis”。
怎么解决?其实很简单,但需要刻意练习。发 /θ/ 这个音,就是把舌尖轻轻放在上下牙齿中间,然后送气,舌头不要用力。你试试看,就是这个感觉。发 /ð/ 也是一样的位置,但是声带要振动。你可以把手放在喉咙上感受一下。
第二,v 和 w 不分。
这个问题也特别普遍。“very” 经常被读成 “wery”。“invest” 读成 “inwest”。
原因是什么?汉语拼音里只有 w(乌),没有 v 这个音。虽然拼音方案里用 v 来代表 ü(比如 lv, nv),但它本身不是一个辅音。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用 w 去套 v 的发音。
但这两个音的口型完全不同。发 w 的时候,嘴唇是圆的,像要吹口哨一样。而发 v 的时候,上牙齿要轻轻咬住下嘴唇,然后送气,让声带振动。你现在就试试,读 “very”,感受一下上牙齿和下嘴唇的接触。
第三,消失的“L”尾音。
英语里有两种 L 音。一种是在单词开头的,比如 “like”,这个我们一般没问题。另一种是在单词末尾的,叫 dark L,比如 “feel”, “people”, “world”。这个音是我们的重灾区。
我们倾向于把这个 L 音直接省略掉,或者用一个元音 /o/ 来代替。所以 “feel” 听起来像 “fee-o”,“people” 听起来像 “pee-po”。
这个 dark L 的发音诀窍在于,发完前面的元音后,舌尖要顶住上颚,靠近门牙后面那个位置,舌根要向后缩,喉咙里发出一个听起来有点模糊的“o”或者“u”的音。比如读 “feel”,先发 “fee”,然后舌尖顶上去,发出那个模糊的尾音。这个需要多听录音模仿,光看文字描述有点抽象。
第四,元音没有长短之分。
英语元音有长短区别,比如 “ship”(船)和 “sheep”(羊),“bit”(一点)和 “beat”(击打)。前面的元音短促,后面的元音拉长。
但在汉语里,元音没有长短这个概念。“啊” 就是 “啊”,不会因为你说得长一点就变成另一个意思。所以我们读英语的时候,经常把长短元音读成一样的长度。这就导致 “leave”(离开)和 “live”(居住)听起来没区别,很容易造成误解。
这个只能靠有意识地去区分。听的时候就要注意,这个单词的元音是短的还是长的。自己练习的时候,可以夸张一点,把长元音拖得很长,把短元音读得又快又急,先矫枉过正,慢慢就找到感觉了。
第五,辅音丛(Consonant Clusters)的简化。
就像前面说的,英语里经常有好几个辅音连在一起的情况,比如 “world” (/wɜːrld/),结尾有三个辅音 r, l, d。我们发起来很别扭。
结果就是,我们会下意识地吞掉其中一两个音。比如 “world” 很容易读成 “word”,“friends” 读成 “frens”。“sixths” 这种单词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个挑战。
这背后的原因还是汉语的音节结构。我们习惯了一个辅音带一个元音,不习惯好几个辅音挤在一起。练习这个没有捷径,只能放慢速度,一个一个音地去发,确保每个辅音都发到位了,然后再连起来。
第六,没有弱读。
英语是有节奏感的语言,这种节奏感来自重读和弱读。句子里的关键词,比如名词、动词,会重读,发音清晰响亮。而那些功能性的词,比如 a, an, the, to, of,会弱读,发音变得模糊、短促。比如 “about” 里的 a,其实发的是一个很轻的 /ə/ 音,但我们经常会把它读成一个完整的 “a”。“today” 里的 to,也应该弱读成 /tə/。
我们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汉语是“字正腔圆”的,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声调,每个字的时长都差不多。我们把这个习惯带到了英语里,导致我们说出来的句子没有起伏,每个单词都用力均等,听起来就像机器人说话,一顿一顿的。
要改善这一点,就要在听的时候特别留意句子的节奏。一句话里,哪些词是重读的,哪些词是轻描淡写过去的。可以找一些带字幕的演讲或者美剧,跟着模仿,不是模仿单词,而是模仿整个句子的“旋律”。
所以,所谓的“中国英语”发音,就是这些特点的组合。它不是什么丢人的事,它只是我们学习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。真正重要的是,你是否想改变它。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日常交流,对方能听懂,那这些问题其实影响不大,完全没必要因此感到焦虑,不敢开口。语言是工具,能用就行。
但如果你的工作需要,或者你自己想让发音更地道,那理解上面这些点就是第一步。你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,才能有针对性地去练。方法也很简单:别再用眼睛看单词背发音了,要去用耳朵听。找一个你喜欢的母语者的录音,反复听,然后录下自己的声音去对比。一次只专注一个问题,比如这个星期,我就只练 “th” 音,下个星期再练 “v” 音。慢慢来,发音习惯是可以改变的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