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服,英文是 school uniform。
发音其实挺直接的,拆开来看。School,这个词我们熟,但很多人容易把结尾的 /l/ 音吞掉,读得像“斯库”,听起来就有点憨。正确的读法,舌尖要轻轻顶一下你的上牙床内侧,发一个清晰的“欧”音,然后利落地收尾,/skuːl/,感觉声音是从喉咙深处推出来,又被舌尖轻轻挡了一下。
然后是 uniform,这个词是重点。重音在第一个音节“u”上,读作/ˈjuːnɪfɔːm/。开头的“u”发的是/juː/的音,类似中文里“优”的音,要拉长一点。中间的“ni”,就是简单的/nɪ/。最后的“form”,/fɔːm/,别读成“佛母”,那个“r”音虽然在英式发音里很轻微,几乎不发出来,但在美式发音里会有一个卷舌的动作,像“佛儿姆”,嘴唇收圆,声音要饱满。
所以连起来,school uniform,你试着慢一点读:斯库~(舌尖轻抵) 尤~尼佛姆。多念几遍,找到那种感觉,就对了。
不过说真的,每次聊到 school uniform 这个词,我脑子里瞬间浮现的,压根不是英国影视剧里那种配着领带、小西装(blazer)的笔挺和优雅,也不是日本动漫里卡哇伊到能直接去拍写真的水手服和格子裙(plaid skirt)。
不。
都不是。
我脑海里是那套,那套伴随了我们几乎整个青春期、被无数人吐槽、被我们自己嫌弃、但如今想来又有点五味杂陈的——运动服。
对,就是 tracksuit。或者叫 sweatsuit。这才是我们青春里那套校服最精准的翻译,土得掉渣,又真实得可怕。
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?它通常是蓝色、绿色或者有时候是诡异的紫色,配上几道亮眼的白色或黄色条纹,从胳膊一直延伸到裤腿。面料硬邦邦的,夏天不吸汗,冬天不保暖,风一吹,整个人就像一个鼓起来的风筝。宽大,是它唯一的、也是最致命的“优点”。宽大到我们可以在里面再套一件厚毛衣,宽大到体育课上做任何动作都毫无束缚,宽大到让我们所有人的身材,无论胖瘦高矮,都统一成了一个模糊的、移动的“面口袋”。
我们曾经那么痛恨它。
早上赖床,闭着眼睛都能摸到床头那套皱巴巴的校服,不情不愿地套上。拉链永远是冰冷的,一拉到顶,正好卡在下巴,那种触感,现在都记得。我们想尽办法改造它:把裤腿偷偷拿到裁缝店改窄,改成小脚裤;把上衣的下摆往里卷,显得精神一点;或者干脆就在里面穿上自己最喜欢的T恤,把校服拉链拉开,露出那么一小片个性的领口,仿佛是一种无声的、卑微的抗议。
现在想来,那种拧巴的心态,特别有意思。一方面,它确实提供了一种便利,一种“不用思考今天穿什么”的特权。它抹平了最显而易见的家庭贫富差异,至少在校园里,大家看起来都一样“土”,谁也别笑话谁。这大概就是老师和家长口中所谓的“防止攀比”。可另一方面,它又粗暴地压抑了我们刚刚萌芽的审美和自我意识。青春期嘛,谁不希望自己是特别的、好看的、被注意的?结果一套 tracksuit,把所有人的青春都格式化成了一种面目模糊的集体记忆。
这种集体记忆,是有气味的。是清晨的雾气混着食堂包子味的校服,是午后阳光晒在布料上暖烘烘的味道,是体育课后汗湿了贴在背上的粘腻感,是蹭上了粉笔灰、圆珠笔油、甚至是食堂菜汤的斑驳印记。这些印记,比任何照片都更能证明我们曾经的存在。
后来,我去了国外,才真正见识到世界各地校服的“参差”。
英国的校服,真的就像电影里那样。深色的 blazer(西装外套),浆得笔挺的白衬衫,男生是长裤和皮鞋,女生是及膝的裙子和长袜,再配上代表不同学院(House)的领带(tie)。他们管这个叫 dress code(着装规范),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传统和体面。看着那些十几岁的孩子穿着如此“大人”的衣服,你会觉得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,一种精英教育的具象化。他们或许也会抱怨,但那种抱怨里,似乎还藏着一丝不易察arikat的骄傲。
日本的校服,则完全是另一种审美体系。女生的水手服(sailor uniform),男生的诘襟(Gakuran),那种源自军队制服的设计,被他们玩出了花。不同的学校,在领结的颜色、裙子的格纹、甚至是袜子的长度上都有细微的差别。它不仅仅是一件衣服,它是一种文化符号,是“JK”(女高中生)文化的载体,甚至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。很多人毕业后,依然会珍藏自己的校服,甚至在特殊场合穿出来。我们的校服,毕业那天可能就当抹布了。
而美国呢,更有意思。大部分公立学校,压根就没校服。自由,是他们的关键词。T恤,牛仔裤,帽衫,你想穿什么就穿什么。这给了学生极大的个性化空间,但也把“攀比”这个潘多拉魔盒直接打了开。你穿的什么牌子,脚上是什么限量款球鞋,背的是什么包,这一切都成了社交场上无形的标签。所以你看,有没有校服,其实各有各的烦恼。
绕了这么一大圈,再回到 school uniform 这个词本身。它承载的,远远不止是“学校制服”这个字面意思。它是一种记忆的开关,一按下去,哗啦啦地,整个青春期的画面、声音、气味、触感,全都涌了上来。
是那个穿着宽大校服,在走廊里和同学追逐打闹的自己。
是那个把情书偷偷塞在校服口袋里,紧张到手心出汗的自己。
是那个在升旗仪式上,听着国歌,眼神却在人群中寻找某个身影的自己。
是那个在毕业照里,穿着我们嫌弃了三年的校服,却笑得比谁都灿烂的自己。
我们曾经以为,脱下那身校服,就意味着自由和长大。可很多年后才发现,那身被我们称作“面口袋”的 tracksuit,才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、独一无二的青春限定皮肤。它丑得千篇一律,却也把我们的青春保护得如此周全。
所以,school uniform 怎么读?
是 /skuːl ˈjuːnɪfɔːm/。
也是“青春”,是“回忆”,是一种我们与过去之间,最具体、最温暖的连接。它是一种符号,一种烙印,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、有点好笑又有点心酸的,青春墓志铭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