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科学家怎么读英语

科学家怎么读英语?答案其实就三个词:功利地、拆解式地、带着强烈的目的性

这不是什么优雅的文学鉴赏,更不是为了品味语言之美。对绝大多数挣扎在科研一线的“青椒”和博士生来说,读英语文献,尤其的,是读那些顶刊上逻辑绕死人、句子长到可以绕地球一圈的学术论文,简直就是一场信息矿藏的暴力开采。说白了,为了活下去。为了毕业,为了发文章,为了跟上领域内最新的动态,不被同行甩开八条街。

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:深夜十二点的实验室,只有离心机在嗡嗡作响,或者超级计算机的风扇在咆哮。你,双眼布满血丝,面前摊着一杯已经凉透了的咖啡,屏幕上是一篇刚下载的PDF。这篇《Nature》或者《Cell》的文章,可能决定了你接下来三个月的实验方向。读不懂?不行。读得慢?更不行。因为在你读这篇的时候,另外十篇可能更重要的文章已经躺在你的“待读”列表里,像催命符一样闪着幽光。

所以,我们根本不会像读小说一样,从第一个词开始,一个一个啃到最后。那是奢侈,是自杀。

我们的第一刀,永远砍向摘要(Abstract)。摘要就是一篇论文的预告片,几百个词,告诉你这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,主角是谁,结局是喜是悲。看完摘要,脑子里迅速做个判断:这玩意儿跟我手头的课题有几毛钱关系?是强相关,还是弱相关,或者纯粹是标题党?这个判断,决定了这篇论文是马上精读,还是扔进“有空再看”的文件夹(那个文件夹里的东西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再看了)。

如果判断为“强相关”,那就进入了真正的拆解环节。我们会像一个冷酷的侦探,先绕过那些最华麗的辞藻和最宏大的叙事背景(Introduction),直奔案发现场(Results and Discussion),看看尸体(关键数据)到底长什么样,法医(作者)是怎么验的尸。

我们的眼睛会像雷达一样,首先扫描全文的图表(Figures and Tables)。是的,你没看错,我们是先看图,再读字。一张漂亮的实验结果图,信息量远超一千个单词的干瘪描述。我们会盯着那些曲线的走势、柱状图的高低、电泳图谱的条带、显微镜照片里的荧光。一边看,一边在脑子里自己给这张图配解说词:“哦,A处理组这个蛋白表达上调了,B处理组没变化,说明这个通路可能被激活了。”“这个生存曲线分得这么开,效果这么好?真的假的?”

只有当图表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或怀疑时,我们才会回到正文里,找到对应的段落,进行精读。这时候的阅读,就像在玩“大家来找茬”。作者是怎么描述这个结果的?他的论证逻辑有没有漏洞?他说“显著上调”,P值到底是多少?他有没有提到一些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?这个过程,充满了批判和审视。我们读的不是“英语”,而是“科学逻辑”。

接下来,如果这篇文章被判定为“性命攸关”级别的重磅文献,那么,方法(Methods)部分就成了下一个目标。这部分通常是整篇论文里最枯燥、最像天书的地方,充满了各种试剂的浓度、仪器的型号、程序的代码。但对于想重复其实验或者借鉴其思路的我们来说,这里就是藏宝图。我们会一个字一个字地抠,那个抗体是哪个公司的?那个培养基的配方是什么?那个统计方法用得对不对?这才是真正的硬核阅读,每一个词都可能是一个“坑”,也可能是一个“宝藏”。

至于引言(Introduction)参考文献(References),很多时候反而是放在最后,甚至选择性地跳读。引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这个研究的背景和历史,但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已经足够熟悉,引言里的大部分内容你可能早就知道了。我们会扫一眼,主要是看作者切入这个问题的角度是什么,他认为当前领域存在什么“gap”需要被填补。而参考文献,则是用来“挖坟”和“社交”的——看看作者都引用了谁的工作(是不是圈内大佬?有没有引用我的竞争对手?),通过参考文献列表,我们又能顺藤摸瓜,找到更多相关的经典文献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语言本身,说实话,是次要的。那些复杂的从句、华丽的副词、讲究的修辞,在我们眼里常常会自动虚化,变成背景噪音。我们的大脑里仿佛内置了一个“关键词提取”插件,只会对那些专业术语、逻辑连接词(because, therefore, however)、表示程度的词(significantly, slightly, dramatically)产生高亮反应。

当然,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。刚入门的研究生,看一篇文献花一个星期,查几百个单词,看完还一头雾水,是再正常不过的了。那种“每个单词都认识,连在一起就是一团浆糊”的绝望感,是每个科研人的必经之路。但随着阅读量的积累,你会慢慢发现,英语不再是障碍,它变成了一种透明的介质。你不再“读英语”,你是在直接读取信息、思想和数据。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固定搭配和句式,你看得多了,就像看到了老朋友,亲切得很。你甚至能通过作者的用词,来判断他的自信程度,或者他想隐藏什么。

我们还会借助各种工具。Google翻译?当然会用,但主要是用来快速理解一些特别绕口的句子的主干,没人会傻到完全相信它的翻译。我们更依赖的是专业词典和文献管理软件(比如Zotero, Endnote),后者能帮我们管理成百上千篇文献,建立自己的知识库。

所以,科学家怎么读英语?

我们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效率,像做手术一样,精准地剖开论文的血肉,取出我们需要的脏器(数据和结论),然后迅速缝合,奔赴下一场手术。这不浪漫,甚至有点反智,但在这场以“新知识”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竞赛里,这恰恰是最高效、最聪明的生存之道。我们阅读的,早已不是语言,而是构建在语言之上的,那个无声的、全球性的、永不间断的科学对话本身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580学习网 » 科学家怎么读英语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