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“列”用英语怎么说,这问题问得,就好像在问“打”用英语怎么说一样,答案能把你绕晕。不是一个词能搞定的事儿。你要是硬要一个答案,那我只能说,看情况。但这么说等于没说,对吧?所以,咱们得把这个“列”字,掰开了,揉碎了,放到一个个具体的场景里去瞅瞅。
咱们先从最最常见,几乎是办公室DNA一部分的那个“列”说起。没错,我说的就是Excel表格。你一打开那绿油油的软件,扑面而来的格子,竖着的那一排排,就是 column。这个词你得牢牢记住,最好是刻在脑子里。因为在任何跟数据、表格、排版打交道的地方,竖着的,永远是 column。
我刚工作那会儿,带我的师傅是个香港人,英语贼溜。他让我整理一份数据,电话里甩过来一句:“Leo, put the sales figures in the third column.” 我当时脑子一懵,啥是column?我下意识地以为是“行”,就把数据填在了第三行。结果?当然是被他用那种港普味儿的英语温和地“教育”了一番:“Leo啊,vertical is column, horizontal is row.”
是的,column 的一生之敌,就是 row(行)。这两个词,就像连体婴,提一个就必须想到另一个。竖为 column,横为 row。你可以这么记:column 里面有个“o”,长得像个细细长长的柱子,是竖着的;row 这个词短一些,躺在那儿,就是横着的。这个小技巧,当年可是救了我不少次。不然,每次在会议上指着投影仪上的表格,说“大家看这一列”结果手指头却横着划过去,那场面,想想都替自己尴尬。
所以,在办公室语境下,别犹豫:
“这一列数据有问题。” -> “There’s an issue with this column of data.”
“请把客户姓名单独做成一列。” -> “Please make a separate column for the client names.”
好了,办公室的场景咱们先放一放。换个地方,比如,你去超市前,你老婆(或者你自己)在便签纸上写下的购物清单,那个“列个单子”的“列”,又是什么呢?
这时候,column 就不灵了。你总不能跟室友说 “I’m making a column of things to buy.” 他会以为你要在墙上画个表格。这里的“列”,是一种行为,一个动作,更指向一个“列表”本身。所以,list 这个词就闪亮登场了。
“我得列个购物清单。” -> “I need to make a shopping list.”
这里的 list 是名词。但它更妙的地方在于,它本身也可以是个动词。
“请把所有参会人员的名字列出来。” -> “Please list all the attendees’ names.”
你看,一个 list,既是名词“列表”,又是动词“列出”,是不是特别方便?这种用法就非常生活化了。比如你朋友问你周末想干嘛,你就可以说:“Let me list a few options: movies, hiking, or just chilling at home.” 让我给你列几个选项:看电影、徒步,或者就在家躺着。这感觉,一下子就地道了。
再往下延伸一下,你在写报告或者做PPT时,那种一点一点列出来的项目符号或者数字编号,英文叫 bullet points 或者 numbering。虽然没有直接出现“列”字,但其背后的逻辑,就是“逐条列出”。
所以,当“列”表达的是“清单”、“列表”、“逐条写出”这个概念时,请毫不犹豫地拥抱 list。
还没完。我们再换个场景,想象一下军训的操场,或者学校食堂排队打饭。教官大喊一声:“全体都有,成两列纵队站好!” 这个“列”,既不是 column 也不是 list。
这里的“列”,指的是队伍。所以,我们通常会用 line 或者 queue。
- “请大家排成一列。” -> “Please form a line.” 或者 “Please line up.”
- 在英国,他们更喜欢用 queue。 “Please get in the queue.”
所以,当你在伦敦地铁站看到人们一丝不苟地排着长队,那就是一条完美的 queue。在美国,人们则更常说 line。这算是个小小的文化差异。
而军队里那种更严肃的“列队”,可以用更专业的词,比如 fall in。这是个命令,非常正式。或者用 rank 和 file 来形容队伍的行列。比如 “soldiers standing in ranks and files”,就是指士兵们排得整整齐齐,横成行,竖成列。这一下,画面感是不是就出来了?那种阅兵式上的森然和整齐,就藏在这几个词里。
讲到这,你可能觉得差不多了。别急,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于,一个“列”字,还能玩出更多花样。
比如新闻里常说的:“该物种已被列为濒危物种。” 这里的“列为”,带有一种官方的、指定的意味。翻译成英语,就不能简单地说 “listed as” 了,虽然也行,但不够准确有力。更好的表达是 be designated as 或者 be classified as。
“The species has been designated as endangered.”
“This building has been classified as a historical monument.” (这座建筑已被列为历史古迹。)
Designate 和 classify 这两个词,一下子就让句子的分量重了起来,有了那种盖章生效的正式感。
最后,还有一个最大的“坑”,也是很多初学者最容易掉进去的。那就是量词。
我们中文里说:“一列火车”。很多人想当然地就直译成 “a line of train” 或者 “a column of train”。听起来,好像……有点道理?但实际上,大错特错。地道的说法,简单到让人意外:a train。
没错,就是 a train。
为什么?因为在中文里,“列”是火车的量词,就像“一匹马”、“一头牛”里的“匹”和“头”。但英语里,很多事物并不需要这样的量词。他们直接说 “a horse”, “a cow”, “a train”。你非要加个量词,反而显得画蛇添足,非常中式英语(Chinglish)。这背后其实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。中文喜欢用量词把事物的形态、类别描绘出来,而英文则更直接。
所以,记住这个教训:当“列”作为量词出现时,先停下来想一想,英文里真的需要一个对应的词吗?大多数时候,答案是否定的。
你看,从一个简简单单的“列”字,我们串起了办公室的 column,购物清单的 list,排队的 line 和 queue,官方指定的 designate,最后还绕到了量词的思维差异上。
这才是学语言最有意思的地方,不是吗?它不是简单的单词替换游戏。每一个词背后,都关联着一个场景,一种思维,甚至一幅活生生的画面。下次你再遇到“列”字,别再下意识地只想到一个词了。花一秒钟,在脑子里过一下:我到底是在Excel里,还是在超市里,又或者是在火车站台上?
想清楚了场景,那个最恰当的英文词,自然就浮现在你眼前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