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艺,这个词用英语说,最直接、最常用的就是 Pottery。
但如果你只知道这一个词,那就像你只知道“画画”是 “drawing” 一样,太……太苍白了。真的,这远远不够。因为陶艺的世界,一旦你陷进去,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迷人术语的宇宙,每个词背后都是一双沾满泥巴的手和一颗专注的心。
我们先掰扯掰扯两个最核心的词:Pottery 和 Ceramics。
在日常聊天里,比如你跟一个外国朋友说,“我周末去玩泥巴了”,你说 “I went to a pottery class” 就完全没问题。Pottery 这个词,它更接地气,更有人情味儿。它让人想到的就是那种手作的、带着点质朴气息的瓶瓶罐罐,那种你亲手在拉坯机上捏出来的、可能有点歪歪扭扭但独一无二的碗。它强调的是“器皿”(pots, vessels)这个属性,以及制作这些器皿的工艺本身。它是有温度的,是泥土的。
而 Ceramics 呢?这个词就“高大上”一些,更学术,更宽泛。它不仅仅指我们日常用的碗盘,它涵盖了所有用陶土(clay)经过烧制而成的物品。从你家厕所的马桶,到航天飞机上的隔热瓦,再到你镶的烤瓷牙,这些,通通都属于 ceramics 的范畴。所以,一个大学里开的“陶瓷工程系”,那绝对是 a Department of Ceramic Engineering,而不是 Pottery Engineering。Ceramics 更像是一个科学和艺术的总称,一个巨大的家族,而 pottery 只是这个家族里最亲切、最容易被我们触摸到的那个成员。
所以你看,当你想表达“我喜欢陶艺”这种个人爱好的时候,说 “I love pottery” 就比 “I love ceramics” 要更地道,更能传达出那种亲手制作的乐趣。而如果你在博物馆里,指着一个精美的古代瓷器,你可以说 “This is a beautiful piece of Chinese ceramics.”,用词就显得更精准,更有分量。
聊完了这两个“总纲”,我们得深入到那些让你真正“玩”起来的动作里去。这才是陶艺的灵魂。
最核心的那个动作,坐在一个嗡嗡作响的转盘前,把一坨泥巴变成一个有模有样的器皿,这个过程,叫什么?
它叫 throwing。
对,就是“扔”那个词。更完整的说法是 throwing on the wheel。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觉得太奇妙了。你仔细想想那个动作,你把一团准备好的泥巴,带着一股巧劲儿,“啪”地一下摔在转盘的正中心,这个动作本身,不就是 “throw” 吗?然后,你双手沾满泥水,感受着转盘的离心力,慢慢地、专注地把泥巴“扶正”(centering a a very important first step!),再从中心开一个洞(opening),然后慢慢地把器壁向上提拉(pulling up the walls)。整个过程,就像你和那团泥巴在跳一支双人舞。它想往外甩,你得把它收回来;它想塌,你得给它支撑。这个对抗又融合的过程,就叫 throwing。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?
当这个湿漉漉的雏形做好了,你不能马上就拿去烧。得等它干到一定程度,那种摸上去有点皮革质感,但又没完全干透的状态,我们叫它 leather-hard。到了这个阶段,就要进行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:修坯。
修坯,英文叫 trimming。就是把那个碗啊、杯子啊倒扣在转盘上,用各种各样的小工具,把底部多余的泥削掉,修出你想要的底足(foot)。这个过程特别治愈,看着一条条泥线被你的工具干净利落地刮下来,那个粗糙的底部变得越来越精致、平整。一个器物的“精气神”,很多时候就体现在这个 trimming 的环节里。
修完坯,彻底晾干,这时候的泥坯我们叫 greenware。它还是生的,一碰就碎,脆弱得很。接下来,就是第一次“进宫”了——素烧。
素烧(bisque firing)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温度下(大概900-1000摄氏度)进行的第一次烧制。烧完出来的东西,我们叫 bisqueware。它不再是泥了,已经变成了“陶”,变得坚固有孔隙,为下一步上釉做好了准备。摸上去有种粗糙的、颗粒感的、温暖的质地。
然后就是最让人期待的“化妆”环节——上釉(glazing)。
Glaze 本身是名词,指“釉料”,那些五颜六色的、由各种矿物质混合而成的粉末。而 glazing 就是上釉这个动作。你可以把你的 bisqueware 整个浸到釉料桶里(dipping),也可以用刷子刷(brushing),或者用喷枪喷(spraying)。这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炼金术色彩的过程。因为你看到的釉料颜色,和它烧成之后的样子,很可能完全不一样!一瓶灰不溜秋的液体,烧出来可能是惊艳的天青色;一瓶看起来像水泥的玩意儿,在窑里经过高温的魔法,可能会流淌出璀璨的星空。
上好釉,就迎来了最终的、也是最激动人心的审判——釉烧(glaze firing)。
器物被小心翼翼地放进窑里(kiln),在高达1200多摄氏度甚至更高的温度下,经历凤凰涅槃般的洗礼。这个过程叫 firing。等待开窑的心情,每一个玩陶的人都懂。那种忐忑、期待、夹杂着一点点不安,因为你永远不知道,在那个封闭的、你看不到的火的世界里,发生了什么。是成功了,还是烧裂了(cracked)?是颜色达到了预期,还是完全走了样?
等到窑炉(kiln)冷却,打开窑门的那一刻,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。一件成功的作品,温润如玉,光彩照人。那份喜悦,真的,无与伦比。
当然,陶艺的世界还有更多细节。比如根据陶土的种类和烧成温度,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:
Earthenware(陶器):温度最低,质地疏松,比如我们常见的红色花盆。
Stoneware(炻器):温度居中,坚固耐用,我们日常用的很多马克杯、餐盘都是它。
Porcelain(瓷器):温度最高,质地细密,白皙通透,是最高级的形态,比如景德镇那些薄如纸的瓷器。
所以,下次当你再想聊“陶艺”的时候,你的词汇库是不是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?
你可以说:”I’m really into pottery recently. I love the feeling of throwing on the wheel, it’s so meditative. I just finished trimming my first bowl, and I can’t wait to glaze it next week. I’m hoping it survives the firing in the kiln!”
你看,这些词汇串联起来的,不仅仅是一个翻译,而是整个陶艺创作的鲜活过程。它有触感(泥土的湿滑、bisqueware的粗糙),有动态(throwing的旋转、trimming的削刮),有色彩(glaze的万千变化),有悬念(等待开kiln的忐忑)。
它不只是“陶艺”的英文翻译,它是你指尖和泥土对话时,那个世界的全部词汇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