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学校,英语当然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,刷题,背课文,应付考试。但这只是最表层,甚至有点…怎么说呢,有点自欺欺人的答案。如果你真的想问,在学校这个环境里,怎么把英语“读活”,而不是仅仅当个科目“读死”,那这事儿就有的聊了。
咱们得先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:绝大多数学校里的英语教学,它的第一目标,甚至唯一目标,就是分数。这就是典型的应试英语。老师们很辛苦,他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,把一大堆语法点、词汇表、固定搭配塞进我们的脑子里,确保我们在选择题里能选对,在完形填空里能填上,在作文里能套上几个“高级句型”。
这个过程,像什么呢?就像拆解一辆跑车。我们把每个零件都研究得明明白白:这是活塞,那是曲轴,这是涡轮增压器。我们甚至能背出每个零件的规格和功能。但是,我们从来没听过这辆跑车发动时的轰鸣,没感受过它贴地飞行时的推背感,更别提亲自驾驶它在赛道上驰骋了。我们成了顶级的“汽车零件理论专家”,却连驾照都没有。
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英语考了高分之后,依然是个哑巴英语患者。一见到外国人,脑子里背得滚瓜烂熟的“How are you? I’m fine, thank you. And you?”就成了唯一的开场白,然后大脑一片空白,所有的语法规则和单词储备瞬间蒸发。因为我们学到的,是“关于英语的知识”,而不是“英语本身”这门工具。
所以,第一个关键点就来了:你必须在内心深处,把英语从“一个要考试的科目”这个该死的身份里解放出来。它不是你的敌人,不是每天折磨你的练习册,它是你的一把钥匙,一张门票,一个能带你进入全新世界的超级工具。你得找到一个理由,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去“用”它的理由。
这个理由,绝对不是“为了考个好大学”或者“为了找个好工作”。这些太遥远,太功利,驱动力太弱。它必须是具体的,是你触手可及的快乐。
比如,你是不是特喜欢某个美剧?《生活大爆炸》?《老友记》?《权力的游戏》?好,那你的第一个任务,不是去背里面的生词,而是尝试着“生啃”。开着英文字幕看,遇到听不懂的就暂停,倒回去,反复听那一句。你不是在“学习”,你是在“追剧”。当你因为听懂了谢耳朵一个刻薄的笑话而会心一笑时,那种成就感,比做对十道选择题要爽一万倍。慢慢地,你会发现,很多梗,翻译过来就没那个味儿了。为了原汁原味的快乐,你有了最原始的动力。
或者你是个游戏迷?玩那些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,比如《巫师3》或者《上古卷轴》。把游戏语言调成英文,你会发现一个庞大的,由英文构筑的奇幻世界。为了看懂任务描述,为了理解NPC的对话,为了在国外的论坛上看攻略和彩蛋分析,你不得不去查单词,去理解那些句子。这时候,英语不再是教科书上枯燥的“Li Lei and Han Meimei”,而是帮你屠龙、帮你寻找上古神器的咒语和秘籍。
音乐也一样。你喜欢的那个欧美歌手,他/她的歌词到底在唱什么?别光看中文翻译,自己去一个词一个词地查,去感受那些比喻和双关。当你终于能跟着哼唱,并且理解了歌词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时,这首歌才真正属于你。
这些,就是我所说的“找到你的那辆跑车”。一旦你找到了,学校的英语课,就不再是折磨,而变成了你的“加油站”和“维修车间”。
这时候你再回头看学校的教学,心态完全不一样了。老师在讲语法,比如虚拟语气,你不会觉得枯燥。你会想:“哦!原来《权ě力的游戏》里那句‘If I were king…’是这个意思!我之前一直觉得怪怪的。”老师在带着背单词,你会发现,“诶,这个词我好像在哪个游戏装备的描述里见过!”
学校教的那些“零件”,突然之间在你脑子里“咔”地一下,自己组装起来了。因为你有了“车架”,有了使用的“场景”。这时候,语感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,就开始悄悄萌芽了。你不再是靠死记硬背规则去判断对错,而是凭着一种“直觉”——“嗯,这句话这么说听起来更顺耳。”
所以,具体怎么做?
第一,把学校的“精读”和自己的“泛听泛读”结合起来。学校的课本,是你的基本盘,保证你的语法框架和核心词汇不出大问题。这是骨骼。但你必须自己去疯狂地找“肉”来填充。这个“肉”,就是你感兴趣的一切英文原生内容。把你看中文资讯、刷中文短视频、看中文小说的时间,分一点点出来,替换成英文的。哪怕一开始只能看懂30%,没关系,坚持下去。这就是在创造一个微型的沉浸式环境。
第二,重视输入,但别忘了输出。我们学不好英语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只“收”,不“放”。输出非常非常重要,但也是最让人恐惧的一步。怎么办?降低难度,从最简单的开始。
-
写:别上来就写什么大作文。你可以从用英文写一条微博、一条朋友圈开始。今天天气很好,就写“What a lovely day!”。吃到好吃的,就拍张照,写“This is amazing!”。甚至,你可以开个小号,专门用来记录这些英文碎片。没人看,没有压力。或者,在你喜欢的英文视频下面,写一条简单的评论。这都是在练习“用”英语来表达自己。
-
说:对着镜子说,自己跟自己说。把你今天想做的事,用蹩脚的英文说出来。“Today… I need to… finish my homework… and… maybe play some games.”这听起来很傻,但极其有效。它在训练你的大脑,把中文思维转换成英文“编码”。还有一个绝招,叫“Shadowing”(影子跟读)。找一段你喜欢的、语速适中的音频,跟着他/她说,模仿他的语音语调,像个影子一样。你不需要完全理解意思,目的就是让你的嘴部肌肉习惯英文的发音方式。
第三,也是最核心的,改变你的心态。请记住,犯错是正常的,甚至是必要的。没有一个婴儿学说话是不犯错的。你的每一次口误,每一个用错的词,都是在为你大脑里的英语网络铺设一条新的神经连接。不要因为怕丢人而不敢说。在学校里,大胆地跟老师用英语互动,哪怕说得磕磕巴巴。在现实中,如果遇到机会,鼓起勇气去说。对方能听懂,你就赢了;听不懂,笑一笑,换个方式说,你也没损失什么。把脸皮扔在地上,你的英语水平才能飞到天上去。
总而言之,在学校学英语,你得打一场“立体战”。课堂是你的正面战场,你要跟着老师的指挥,拿下那些语法高地和词汇堡垒,保证你的“考试”这条主线任务能过关。但你必须,也一定要,开辟出属于你自己的“第二战场”。在这个战场上,没有考试,没有分数,只有乐趣和热爱。你用美剧、游戏、音乐当你的“秘密武器”,用“听说读写”的游击战术,不断地骚扰、渗透,把英语真正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。
学校给你的,是一张地图。但真正的宝藏,和寻找宝藏的乐趣,得靠你自己,一步一步走出去,才能发现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