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听懂?特简单。就两件事:放弃逐字翻译,然后把耳朵当成你的新大脑。
我知道这听起来像一句正确的废话,但你先别急着划走。这玩意儿,真就是捅破那层窗户纸的事。我们绝大多数人,听不懂英语的根源,压根不是词汇量不够,也不是语法没学好,而是大脑里那个兢兢业业的“同声传译”小员工,实在太累了,CPU直接干烧了。
你回忆一下那个场景:老外一开口,或者美剧里角色一开始对话,你脑子里是不是立刻就有个声音在说:“等等!他第一个词是‘Well’,嗯,就是‘嗯’的意思;第二个是‘actually’,哦,‘实际上’;第三个……第三个是啥来着?靠,他已经说到第五句了!”
你看,就是这个过程,这个逐字翻译的过程,是听力的头号杀手。它简直是酷刑。语言是流动的,是声音的瀑布,而你却试图用一个小杯子去一滴一滴地接住它,分析它的成分。结果呢?你只接住了前几滴,后面的洪水早就把你冲跑了。你的大脑在疯狂地进行“英文声音 -> 英文单词 -> 中文意思 -> 组合中文句子”这个极其低效的转换,能不卡顿吗?能不发热死机吗?最后只剩下耳朵里一片“嗡嗡嗡”的杂音和满心的挫败感。
所以,第一步,也是最残忍的一步,就是炒掉你脑子里那个翻译官。让他下岗。告诉自己:我不要知道每个词的中文意思,我只要“感受”到这句话大概在说什么。
这就引出了第二点:把耳朵当成你的新大脑。什么意思?就是用耳朵去“思考”,而不是用眼睛(看字幕)或者用你背诵的中文词典去思考。这是一种回归婴儿学语的状态。婴儿听不懂任何话,但他们一直在听。他们在巨大的、无意义的声波里,慢慢地,自己找到了规律、节奏、情绪。
一开始,你听任何东西,比如一部没有字幕的美剧,感觉就是噪音。非常正常。别怕。你就让这噪音流淌过去。你不需要听懂,你只需要“听着”。这就是很多人说的无效输入也是有效积累的过程。你的耳朵,在不知不觉中,开始适应英语的旋律、它的轻重缓急、它的连读和吞音。你以为你什么都没学到,但你的听觉皮层,其实已经在悄悄地进行神经连接的重塑了。
那么,具体怎么操作?
别上来就啃硬骨头,比如BBC新闻或者高深的学术讲座,那是自虐。找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,让你能忍受“听不懂”的痛苦,甚至享受它的东西。
喜欢看情景喜剧?那就去把《老友记》或者《生活大爆炸》翻出来,开着英文字幕(注意,是英文字幕,不是中英双语,更不是中文!),刷他个三五遍。第一遍,你就当看个热闹,眼睛跟着字幕,耳朵听着声音,大概知道剧情就行。第二遍,试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耳朵上,字幕只是辅助。你会发现,很多你“看”得懂的词,用耳朵听,完全是另一个样子,比如“What are you doing?” 在剧中可能听起来就像 “Whatcha doin?”。这就是在建立“音”和“形”的直接连接,绕开了中文翻译。
然后,开始玩一个叫“跟屁虫式跟读”(Shadowing)的游戏。找一段一两分钟的音频,你喜欢的播客片段、电影台词都行。放一句,你就像个学人说话的鹦鹉一样,用最快的速度模仿他。不用管发音标不标准,甚至不用完全理解意思,你模仿的,是他的语调、节奏、和情绪。这个过程极其重要,它是在训练你的口腔肌肉,更是在训练你的耳朵去捕捉语言的“音乐感”。这玩意儿,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。语感,不是靠背语法规则背出来的,是靠这种近乎本能的模仿“熏”出来的。
当你觉得耳朵对英语不那么陌生了,就可以开始搞点有强度的训练了。我管这个叫“定点爆破”。找一段一分钟左右的材料,播客、演讲、什么都行,难度适中。
第一步,盲听。不看任何文本,听三到五遍。拿张纸,写下你听到的任何单词、短句,哪怕是碎片化的。目标是抓住大意。
第二步,对照文本听。现在,打开原文,一句一句地听。把你之前没听出来的、听错的地方,用红笔标出来。这时候你就要分析了:我是因为不认识这个词?还是因为连读没反应过来?还是因为他有个俚语我不知道?比如你听到“gonna”,一看原文是“going to”,恍然大悟。这种“啊哈!”的瞬间,越多越好。
第三步,也是最磨人的一步,精听。合上文本,再回去听那段音频,一遍又一遍地听,直到你感觉自己能把每个词、每个吞音、每个语调变化都“看”得清清楚楚。这个过程,就像用砂纸反复打磨一件粗糙的木器,直到它光滑发亮。一段一分钟的音频,折腾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,都很正常。但这半个小时的价值,远超你心不在焉地“泛听”十个小时。
在整个过程中,还有个心态要调整。不要执着于听懂“每一个词”。你跟中国人聊天,难道会注意他说的每一个字吗?不会。你听的是语块(chunks),是意思的组合。英语也是一样。老外说话,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的,他们用的是大量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。比如,“in a nutshell”(简而言之)、“bite the bullet”(硬着头皮上)、“get the hang of it”(掌握窍门)。当你能把这些“块”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时,你的听力理解速度会发生质的飞跃。你不再是一个一个地捡芝麻,而是一捆一捆地抱西瓜。
所以,忘掉“我词汇量只有5000,听不懂是正常的”这种借口吧。词汇量是弹药,但听力是你扣动扳机、瞄准的能力。没有后者,再多弹药也只是个累赘。允许自己听不懂,允许自己去猜。在听的过程中,根据上下文、根据对方的语气、根据你已经听懂的零星信息,去大胆地猜测。猜对了,是验证;猜错了,是学习。这才是听力能力生长的土壤。
整个过程,没有捷径,但绝对有方法。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,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。把听英语,从一个“学习任务”,变成你生活中的背景音。通勤路上听播客,做家务时放美剧,睡前听段有声书。一开始是噪音,慢慢地,它会变成你能分辨出旋律的音乐,再然后,你会突然在某一天,可能是洗碗的时候,可能是等地铁的时候,毫无征兆地发现——嘿,这句我听懂了。他说的,不就是那个意思吗?
那一刻,世界豁然开朗。英语不再是面目可憎的敌人,而是你可以用来探索另一个世界的,一把钥匙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