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
我们一直在努力

英语引号怎么打

先说最核心的答案:英语引号,用的是 “弯引号”(curly quotes),也就是长得像小蝌蚪或者说迷你版66和99的 “ ”‘ ’。绝对、绝对、绝对不要用那种键盘上直接敲出来的、上下垂直、长得像两根火柴棍的 “直引号” (” “)。至于中文的方头方脑的「」和『』,那更是风马牛不相及,在纯英文环境里出现,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灾难。

再进一步,关于标点符号的位置,这是另一个重灾区,也是区分新手和老手的关键。在美国,记住这个铁律:逗号和句号,永远、无一例外地,放在引号的里面。不管逻辑上它属不属于被引用的部分,就这么放。这很不讲道理,但这就是规矩。

好了,问题回答完了。但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,我也没必要写这么长一篇东西了。这小小的引号背后,藏着的是一部关于审美、规范、历史惯例甚至民族习惯的微型史诗。你以为这只是个小小的符号?不,朋友,这不是。这几乎是你整个文本的“数字仪容”,是你隔着屏幕递给别人的第一张名片,它决定了你的文字看起来是精雕细琢的出版物,还是某个论坛里随手敲出来的、毫不在意的牢骚。

我敢打赌,不少人的Word文档里,至今还藏着这种直愣愣的引号,或者中英文引号混用的大杂烩。这不能全怪你,早期的计算机和打字机为了节省键位,就把弯引号和直引号合并了,只留下那个简单粗暴的直引号。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?智能输入法和文字处理器早就懂得自动替换了。如果你打出来的还是直的,要么是软件设置问题,要么……就是你从来没在意过。

而“在意”,就是一切的开始。

我们先来聊聊审美。这事儿听起来很玄,但你把两种引号并排放在一起看看:

“This is a straight quote.”

“This is a curly quote.”

高下立判,不是吗?直引号像两根僵硬的、毫无生气的铁丝,把一句话冷冰冰地框起来。它缺少方向感,开始和结束长得一模一样,了无生趣。而弯引号则是有生命的,像两只小小的手,温柔地把引用的内容“捧”在中间。开引号(“)像一个微型的数字“66”,结束引号(”)像“99”,它们有朝向、有动态、有呼吸感。这细微的差别,累积起来,就构成了整个页面的视觉质感。所有专业的英文书籍、报刊、杂志,无一例外,用的都是弯引号。这是一种专业性的默契,一种对排版美学的尊重。

接下来,我们深入这个话题的“沼泽地”——美式用法(American English)英式用法(British English)的大分裂。这可比豆腐脑是咸是甜的争论要复杂多了。

主要战场有两个:

第一个战场:主次引号的使用

在美国,主流用法是外面用双引号(“ ”),里面如果再需要引用,就用单引号(‘ ’)

举个例子,假设你想引用一句话,这句话里又包含了另一个引用:

My professor said, “The most powerful line in the play is when the hero cries out, ‘I am finally free!’ and then collapses.”

看到了吗?外层是“双”,里层是“单”。一层一层剥开,像个套娃。

而英国人呢,他们偏偏要反过来。他们更偏爱外面用单引号(‘ ’),里面再用双引号(“ ”)

同样是那个例子,到了英国人笔下,就变成了:

My professor said, ‘The most powerful line in the play is when the hero cries out, “I am finally free!” and then collapses.’

外“单”内“双”。这两种风格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是习惯不同。你选择哪一种,取决于你的读者是谁,或者你为哪个地区的出版物写作。但在同一篇文章里,你必须保持统一,不能一会儿美式一会儿英式,那会显得你非常不专业,精神分裂。

第二个战场,也是我个人觉得最“反逻辑”但又必须遵守的地方:其他标点符号与引号的位置关系

前面提到了,美式用法的铁律:句号和逗号,永远放在引号内部

比如:He said, “I’m leaving.”

哪怕 “I’m leaving” 这句话本身在逻辑上已经结束,那个句号也必须塞进引号里。

再比如:“I love movies,” she whispered, “especially comedies.”

看到了吗?”I love movies”后面的逗号,也被关进了引号里。

我当年刚接触排版的时候,为了这个标点内外的问题,跟一个美国编辑来回拉扯了好几个邮件。我的逻辑是:这个逗号是用来连接主句和从句的,它不属于被引用的“I love movies”这句话本身,凭什么要放进去?编辑给我的回复很简单:“Because that’s the rule.”(因为规矩就是这样。)这背后有印刷时代的遗留问题,据说是因为把小小的逗号和句号铅字放在引号铅字的外面,很容易在排版时损坏或丢失。所以为了方便,干脆都塞进去。这个习惯就这么流传下来了,成了一种有点霸道的惯例。

英式用法在这点上,显得“逻辑严谨”得多。他们遵循的原则是:标点符号到底属不属于被引用的内容?属于,就放进去;不属于,就放出来

所以,上面那两个例子,在英国人看来应该是:

He said, ‘I’m leaving’.

‘I love movies’, she whispered, ‘especially comedies’.

你看,句号和逗号都被“解放”了出来,因为它们服务于整个大句子的结构,而非引文本身。

但是,如果引用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问句或感叹句,那么问号和感叹号无论在美式还是英式用法里,通常都放在引号内部,因为它们是引文情感和意义的一部分。

She asked, “Are you coming with us?” (美式)

She asked, ‘Are you coming with us?’ (英式)

所以,总结一下:如果你主要面向美国读者,或者不确定该用哪种,那么选择美式用法通常更安全、更普遍。即:外双内单,句号逗号永远在内。记住这个口诀,能帮你避免80%的错误。

除了直接引用对话,引号还有一些其他的妙用。比如所谓的“scare quotes”,或者叫“强调引号”。当你对某个词的常规含义表示怀疑、讽刺,或者想和它划清界限时,就可以给它加上引号。

He claimed his new invention was a “masterpiece.”

这里的引号,就带着一丝丝嘲讽。言下之意是:他自以为是“杰作”,我可不这么认为。这种用法很微妙,能让你的文字带上一种不动声色的态度。

另外,引用一些短篇作品的标题,比如文章、诗歌、短篇故事、歌曲名,也需要用引号。

Have you read Shirley Jackson’s short story “The Lottery”?

My favorite song from the album is “Bohemian Rhapsody.”

而像书籍、电影、专辑、报纸这些长篇作品或出版物的名字,则通常用意大利斜体(italics)来表示,而不是引号。

最后,还有一个优雅的排版技巧,叫块引用(block quote)。当你需要引用的段落特别长,通常超过四行时,就别再用引号把一大坨文字框起来了。那样会显得页面密不透风,非常压抑。正确的做法是,将整个引用的段落单独成段,并且整体向内缩进。这样一来,它在视觉上就和正文分开了,读者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引用,而且根本不需要再使用引号。这是一种更高级、更具呼吸感的处理方式。

说到底,折腾这么一个小小的引号,究竟是为了什么?它不是为了炫技,更不是为了搞什么“语言洁癖”。它是一种沟通的精确性,一种对细节的尊重,一种心照不宣的专业素养。当你把每一个标点都用对地方,你的文字就像穿上了一身剪裁合体的西装,它沉默不语,却已经替你表达了严谨、认真和值得信赖。这,就是细节的力量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580学习网 » 英语引号怎么打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